關于我們

在線客服

幫助

24小時客服:010-82326699 400-810-5999

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 報錯頁面_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

您訪問的頁面已經(jīng)離家出走了

您可以:返回 上一頁或者返回首頁
9秒后跳轉到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首頁
 > 正文

解讀徐州戶部山古民居

2010-01-20 09:02    【  【打印】【我要糾錯】

  摘要: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論,通過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戶部山依傍黃河、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學上的特點;整合文脈的梳理作答這些城市現(xiàn)象形成的根源。文章旨在將當?shù)鼐用裼洃浿械脑刂匦缕唇,試探尋戶部山古民居之原貌,并為其修復項目提供線索。

  關鍵詞:戶部山;古民居;城市意象;漕運

  1、引言

  徐州戶部山古民居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,對于研究明清時期漕運城市的功能轉型,黃河改道對城市地理學上的影響和黃河“文化層”的斷代,蘇、魯、豫、皖一帶傳統(tǒng)建筑的縱、橫兩向對比等課題,有極高的參考價值。

  為了分析這個特定的古城區(qū),本文引入“城市意象”(CityImage)理論,并運用其原理展開分析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凱文。林奇教授(Prof.KevinLynch)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過人們對城市空間環(huán)境的心理印象,來評價城市的客觀形象。他提出:環(huán)境意象是觀察者與所處環(huán)境雙向作用的結果。城市或城區(qū)可以分成五個元素:區(qū)域、道路、邊界、節(jié)點和地標。各個元素之間的意象表達是可以變換和傳遞的,一個城市設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。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喚起人們對城市的記憶,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圖。

  2、徐州戶部山古聚落的淵源

  瀕臨黃河故道的徐州古城,在歷史上多次受黃河水患侵襲,造成了著名的“疊城”現(xiàn)象。而其中最具破壞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啟四年(1624年),大水三年未退。直至崇禎八年(1635年),徐州城經(jīng)過重建才恢復舊觀。因此所謂徐州古民居,主要指的是明清時代的建筑。據(jù)考證,清同治時期,徐州城的范圍大致是:北至黃樓,南至道平路,西至燕子樓,東至黃河故道①。徐州城民國初期尚維持原狀,建國初期也改變不多,只是近20年變化最大。

  黃河讓徐州城飽受摧殘,但同時也促成了興盛的漕運。天啟年間毀滅性的大水之后,正是徐州在漕運路線上的關鍵性地位,才使得當?shù)匕傩蘸凸賳T沒有放棄這座城市,并堅定了與洪水做斗爭的信念。水患之際,戶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(戲馬臺)上辦公,此山遂得名戶部山。

  戶部山地勢較高,可抵御洪水;其位置靠近奎河上的漕運碼頭,商業(yè)位置絕佳。洪災期間大量的官署遷徙于此,逐步確立了徐州乃至蘇北新的政治中心。從此富裕的市民們爭相在此購地,添置產業(yè),達官顯貴們在此修建宅邸、書院、會館、廟宇、道觀。戶部山頓時成了一塊寸土寸金,炙手可熱的土地。“窮南關,富北關,有錢人都住戶部山。”由這一流傳至今的徐州俗語可見一斑。正是這一些列的歷史事件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使戶部山開始了長達近400年的繁榮。

  3、解讀戶部山古聚落的城市意象

  3.1道路(path)

  3.1.1道路布局

  從格式塔心理學(Gestalt)上看戶部山的街巷系統(tǒng),如果把黑色的構筑物作為圖,那么道路就可以視為白色的底。整個構圖形成的“環(huán)放射”的骨架支撐起居民們粗略的“公眾意象”②。

  戶部山因漕運而生,因貿易而興,所以沿街戶型多為上宅下鋪、前店后坊。由于中國古代日常用品除了官糧、官鹽由官府統(tǒng)一銷售之外,布料、醬油、茶葉等商鋪均為私人經(jīng)營,所以明清時期的戶部山既匯集了官方漕運和民間貿易,又促進了萌發(fā)的手工業(yè)。

  有趣的是,拿戶部山和同一時期營造的北京城相比,盡管它們尺度上差異巨大,但在構圖和路網(wǎng)組織上有相似之處;而其不同之處,戶部山受山丘地形影響,形成的環(huán)近似于圓?傮w格局符合《管子。乘馬》中關于“自然型”城市的經(jīng)營模式。而北京城位于平原,又深受《周禮?脊び。匠人營國》③中關于“理想都城”規(guī)劃思想的影響,所形成的環(huán)近似于方。由此可推測,其一,環(huán)放射形的路網(wǎng)系統(tǒng)在中國古代有著較高的便利性和可達性;其二,中國古代,內陸平原以及丘陵地區(qū)的城市有著較為相似的心理地圖。

  3.1.2街巷尺度

  在1998年大規(guī)模改造前,戶部山的內部街巷系統(tǒng)非常局促,環(huán)狀主干道的寬度不足2m,放射狀小巷僅1m左右。經(jīng)測繪,老鹽店北部一帶的道路最窄處,僅可供一個人通行。從現(xiàn)代規(guī)劃理論來看,這是極不合理的道路尺度,而它恰恰是戶部山當年聚集人氣的魅力所在。

  究其原因有三。其一,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施行里坊制度,即城市被規(guī)劃為若干封閉的“里”作為居住區(qū)。坊四周設墻,內部由四通發(fā)達的窄巷連接,坊墻外才設街道。里坊制度雖然因為日益繁榮的小手工業(yè)經(jīng)濟在唐宋時期逐步瓦解,但是對后世的中國民居有深遠的影響。

  其二,明清時期戶部山商鋪的作坊不大,生產、銷售周期也很短,這就意味著貯藏、運輸規(guī)模都比較小。由室內貯藏和人力運輸即可實現(xiàn),街巷自然不需太寬。

  其三,馬車如法進入小巷,雖然交通效率降低了,但安全性大幅度提升。由于尺度過于狹窄,巷子反而從線性空間轉變?yōu)閹羁臻g,提供給居民以駐足,聊天,甚至下棋、吃飯的場所。

  3.2邊界(edge)

  ‘“邊界’是種線形要素,它們通常是兩地區(qū)的邊界,相互側面的參照作用。”④

  3.2.1倫理界定功能

  古老的中華文明早在兩千年前就找到了應對擁擠的機制,那就是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社會規(guī)范建立的高密度行為準則。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,每種人在自己的言行規(guī)則上各行其是。作為補充,道家則留以人心靈上的桃花源。無論得失,貧富,每個人都可以保持一個自得其樂的心境。

  戶部山的居民既有翰林、狀元,也有農工商等小戶人家。在院墻之內遵循的是主從、尊卑的規(guī)則;院墻之間的街道則洋溢著自由自在的氣息,流行的也是世俗的生活。

  如果把戶部山的文化氛圍分成出世和入世,那么墻就充當了滲透儒道互補的文化邊界;如果把戶部山比做一個巨大的容器,那么墻就是街道和院落兩個子容器的實體邊界。

  3.2.2區(qū)域圍護功能從構造角度,戶部山民居的墻體做法多用“里生外熟”,即模數(shù)為58x125x260mm青磚內外兩皮。中間形成的腔體內填充土坯與廢磚,墻厚可達500mm。據(jù)古建修復專家孫統(tǒng)義先生介紹,此做法僅見于徐州一帶,所砌筑的墻體熱工性好,利于防潮,且結構穩(wěn)定。而這種貌似出于抵御風寒而設的厚重外墻,從某種意義上而言,也和建城2500年來掙扎在爭戰(zhàn)之中的徐州人的防御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

  3.3區(qū)域(district):

  戶部山的分區(qū),可以從第五立面上所形成的肌理來認知。1區(qū)代表大塊的空地,以戲馬臺為主。2區(qū)代表官宦世家,院落尺度較大。如翰林府、狀元府等。3區(qū)代表市井小民的院落。諸如蘇家院、魏家院等。

  從城市空間方面,伊利爾。沙里寧(E.Sarrian)在所著的《城市:它的發(fā)展、衰敗與死亡》中提出“城鎮(zhèn)設計應當一開始就按三維空間的要求進行考慮”使城市設計理念從單純的景觀設計提升到了三維空間形態(tài)觀念的高度。

  雖然戶部山古聚落的形成和規(guī)劃沒有必然的聯(lián)系,但在標高上的分區(qū)遵循著嚴整的規(guī)律。內圈(山頂)以戲馬臺為中心,供奉象征皇權的霸王項羽。中圈(山坡)以圓形的環(huán)山路相隔,分布著其樂融融的居住區(qū)。外圈(山腳)則布滿商鋪和作坊。戶部山的地形和上述階層金字塔完全契合,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。

  3.4地標(landmark)

  地標一:位于戶部山山頂?shù)膽蝰R臺遺跡不僅是地標,也是徐州建城數(shù)千年來,最為當?shù)厝艘宰院赖墓袍E之一。

  地標二:崔翰林府前院東南角佇立著一座十余米高的更樓,它不僅用定時發(fā)出的聲響給當?shù)鼐用竦纳钐峁⿻r間尺度上的參照,也為居民在空間定位上提供了參照。作為戶部山最高的一座構筑物,更樓在整個聚落的立面效果上起到統(tǒng)帥作用。因為不僅只有崔家才有財力修建,而且崔家是居民中官位最高、人丁最旺的一家,只有崔家才有資格修建更樓。

  地標三:戶部山特有的建筑“鴛鴦樓”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巧妙的布局,為當?shù)厝怂Q道。由于戶部山寸土寸金,不可按平地來布置房屋,只能因山造景,因地制宜,利用山坡高差,采用階梯式的豎向布置,使各房屋相互依借。鴛鴦樓正是如此,它上下壓疊,內無樓梯,樓上樓下,朝向相反。

延伸閱讀:古民居 戶部山 徐州
收藏分享:論壇
分享到:
相關新聞
  • 特色班
    4大班次+2-3套全真模擬題
    提升學習效果
  • 精品班
    4大班次+2-3套全真模擬題+1套預測試題
  • 實驗班
    3套全真模擬題+2套預測試題+考前沖關寶典
  • 定制班
    3套模擬題+3套預測題+考前沖關寶典+考前重點
  • 移動班
   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,
    強化重點、難點、考點
版權聲明

  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所有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且必須注明“來源:建設工程教育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  2、本網(wǎng)部分資料為網(wǎng)上搜集轉載,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。對于本網(wǎng)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,請作者與本網(wǎng)站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。
  本網(wǎng)轉載之作品,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轉載使用,請與著作權人聯(lián)系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  3、本網(wǎng)站歡迎積極投稿。